时间:2023-06-20 12:39:02 | 浏览:16
付文
杨殿刚在长城保护现场。
嘉峪关悬壁长城。资料图片
雄浑巍峨的嘉峪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国明长城的最西端,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经历了168年建设,到1539年,嘉峪关终于建成一座完整关隘。1961年,嘉峪关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境内,有长城墙体43.6公里。其中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说起这些,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的长城保护员杨殿刚头头是道。
杨殿刚是嘉峪关文殊镇人,2000年进入嘉峪关市关城文物景区工作。起初,虽然没有具体接触长城修复工作,却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了敬畏之心”。
2008年,杨殿刚参与了嘉峪关长城资源调查,对自己所辖的柳条墩、坡墩、野麻湾长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墙体及田野长城墙体进行保护维修。
由杨殿刚负责的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是整个工程的10个子项目之一。“我的项目分了12个标段,领着两个同事,一步一步从万里长城西长城第一墩开始,用尺子实地丈量。”杨殿刚说,徒步是为了具体了解每一段有哪些病害、如何治理,对照已经制定的修复方案实地考察。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杨殿刚把43.6公里长的长城段,走了不下10遍。
杨殿刚说,12个标段中,有7个是架设铁丝围网、保护界桩、界碑和警示碑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5个涉及长城城墙本体保护。“现存遗址病害类型繁多、规模大。”杨殿刚说,受当地气候、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城墙病害类型大致可分为风化掏蚀、酥碱粉化、局部坍塌、裂隙发育等类型。
不同的病害,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有时候甚至需要给长城“打针”。嘉峪关长城部分地段墙体土质疏松、盐碱量较高,修复时要先用清水打湿,然后吸干,再将防风化材料——浓度5%的PS液,以输液形式慢慢注入。“打针就是一次让墙体内部土壤更密实、更紧凑的过程。”杨殿刚说。
从事长城保护10多年来,杨殿刚已经颇有心得,自嘲“算是个土专家了”。长城30里一堡、15里一墩,“堡”是士兵休息和物资存储、补给的中转站。“蔡工,这几天温度低,湿度也有点大,夯筑时一定要按标准施工,不能着急。”在文殊镇塔尔湾堡遗址,看到施工进度有点快,杨殿刚连忙给施工负责人打电话。
目前,塔尔湾堡只剩下2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土堆。“塔尔湾堡冰雪冻融后垮塌,之前也有开裂墙面。”杨殿刚说,他们制定了周密的修复方案,“主要是围绕现有遗迹进行夯补”。
夯补很有讲究。“要把一般黏土与脱落土进行混合,然后要闷制24小时,像和面一样要‘发’一下,去除土壤中的腐殖质。土壤颗粒越小,与夯层的接触就会更紧密。”杨殿刚说。夯补时不能求快,而要求稳,要一层一层进行,否则可能导致夯补层与原墙体结合不紧密,导致存在后期整体脱落风险。
西风呼啸,讨赖河奔腾。万里长城第一墩,在夕阳照耀下呈现出暗黄色。它与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了万里长城的首尾。与之紧邻的,是雄踞讨赖河绝壁天险的一墩长城,站在历经风吹雨打的城墙边,仍可以想见当年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
截至目前,当地已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如今,长城保护用上了风速仪、测斜仪、压力计、裂缝计、地质雷达等高科技手段。”杨殿刚说,裂缝计数据大部分是实时传输,其他数据一个月采集一次,对环境、本体、游客等各种影响因素基本做到了全天候监测,“我将会沿着文物保护和遗产传承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保护好长城,把这份老祖宗的遗产,完好地传给子孙。”
记者手记
一砖一瓦,都是活着的历史
饱经风霜的嘉峪关长城,已经647岁了。
数百年来,受西北地区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嘉峪关长城的城墙、墩台等古建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病害及安全隐患。木制件变形、墙体风化、壁画起甲等问题,让杨殿刚和他的同事们忧心如焚。
“长城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修复时一定要心存敬畏,是什么样子就修成什么样子。”采访中,杨殿刚反复提及这句话。
在具体保护修复过程中,他们以“治标治本”和风格统一为标准,一砖一瓦、一笔一画皆保持古物风貌,力争做到“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既要排除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根源和隐患,更要尽可能利用原物、保存文物建筑原貌。
目前,长城的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为预防性保护为主。从设置界桩、隔离网,到安装压力计、风速仪,嘉峪关长城也用上了高科技手段,能够实时监测长城墙体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创建了“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为预防新病害、找出老病因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嘉峪关还与敦煌研究院等部门合作,围绕土质长城保护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保护标准规范制定,将科学保护贯穿全过程。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民族自信的底气。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心存敬畏,保护过程中采取科学理念和手段,才能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从容走向未来。
本版制图:蔡华伟
责编:代玉
牢记嘱托 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嘉峪关市长城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纪实长城本体病害调查。路孝伟无人机对长城周边环境巡查监测。 路孝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雄奇壮美的中国万里长城,像一首无言的史诗,见证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
我们常说万里长城万里长,这里的“万里长城”一般指的就是明长城,明长城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出台,各地都在针对自己长城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也开工了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雄奇壮美的中国万里长城,像一首无言的史诗,见证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雄奇壮美的中国万里长城,像一首无言的史诗,见证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
嘉峪关关城国人都知道,但嘉峪关市国人未必都知道,这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长城关隘命名的城市。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是甘肃唯一不设区的地级市,是甘肃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甘肃主要旅游城市。我和嘉峪关的缘分很深,曾在嘉峪关市生活过一年,后来又故地重游把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一站,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去看看的地方。除了了解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这样的历史性人文景观,还有去感受这里的戈壁、雪山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到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抬头看,灰色天”,这是嘉峪
7月7日下午,第二十八届兰洽会嘉峪关市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甘肃省嘉峪关市共签约项目44 个,签约总金额809亿元。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康国玺等领导出席活动,甘
登上“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只见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布局严密。举目远眺,祁连山巅白雪皑皑,河西走廊绿意渐浓。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嘉峪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一届市委领导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河西走廊的咽喉,是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壕、烽燧、城台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付文 杨殿刚在长城保护现场。嘉峪关悬壁长城。资料图片雄浑巍峨的嘉峪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国明长城的最西端,有“天下第一雄关”美誉。经历了168年建设,到1539年,嘉峪关终于建成一座完整关隘。1961年,嘉峪关被列入国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嘉峪关崭新篇章嘉峪关市貌。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酒钢集团冶金厂区。嘉峪关西部明珠气象塔。全国文明城市嘉峪关。嘉峪关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雄关街道铁南社区铁大叔议事团开展基层协商议事会。嘉峪关南站。光伏发电基地。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组织书记专访】奋力谱写嘉峪关现代化崭新篇章——访嘉峪关市委书记雷思维开栏的话当前,我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正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党组织书记
奋力谱写嘉峪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访嘉峪关市委书记雷思维嘉峪关雄关广场。美丽的讨赖河嘉峪关段生态旅游景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嘉峪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
嘉峪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毛富 摄新甘肃客户端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记者从12月14日召开的嘉峪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22年,嘉峪关市将围绕“三新一高”要求